今天,新中國迎來74歲華誕。我們用10幅現當代經典美術作品,回顧74年來的篳路藍縷、奮斗風雨,俯瞰祖國的遼闊博大、壯麗山河!
《開國大典》
董希文 《開國大典》布面油畫 1953年 4.05米×2.3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開國大典》是董希文1953年創作的油畫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作品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云,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
《開國大典》充滿了新中國誕生時中國人意氣風發的豪情,以及在油畫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覺踐行。為了藝術性地反映這個莊嚴慶典,董希文采取了從天安門城樓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門廣場和大片碧藍的天空展現于觀眾面前。為了開闊視野,他把按一般透視規律應該看到的一根廊柱抽去,使畫面頓覺敞亮起來,展現出一個真正的泱泱大國的氣象。
毛澤東主席看了油畫《開國大典》說:“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江山如此多嬌》
傅抱石、關山月 《江山如此多嬌》紙本設色 1959年 6.5米×9米 人民大會堂藏
《江山如此多嬌》是傅抱石和關山月于1959年合作創作的巨幅設色山水畫,現收藏于北京人民大會堂。該畫以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意為題材,描繪的是云開雪霽、旭日東升時,莽莽神州大地“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圖景,畫中高山大嶺,白雪皚皚,萬里長城,逶迤起伏,莽莽黃河,奔流不息,氣象萬千。
畫作左上有毛澤東親筆揮毫的“江山如此多嬌”的題詞。
《粒粒皆辛苦》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紙本設色 1955年 105厘米×64.5厘米 中國美術館藏
方增先于1955年創作的《粒粒皆辛苦》描繪了一位老農停下滿載麥子的驢車,返回俯身,撿起幾穗散落麥子的情景。作者用功力深厚的筆墨和精準傳神的造型刻畫出一位頭裹白巾、滿臉胡須、身著粗布衫、腳穿草鞋的典型北方農民形象。他蹲下身子,伸長臂膀,用滄桑的手,全神貫注地去撿散落在地上的幾粒麥穗。畫面中,深深的車轍、滿載的麥子所顯示出來的糧食大豐收與老農對遺落麥穗的珍惜形成了鮮明對比,突出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內涵。“撿麥穗”表現的是莊稼人對糧食的情感,“粒粒皆辛苦”則表達了作者對勞動者的尊重之情。這幅作品宣揚了勞動者吃苦耐勞的精神,歌頌了中華民族的節儉美德。
《起家》
詹建俊 《起家》布面油畫 1957年 140厘米×348厘米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起家》是詹建俊于1957年創作的一幅油畫,是他當時參加馬克西莫夫培訓班的畢業作品。現收藏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該作品主要描繪了年輕人建設邊疆,開拓荒原的場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將一種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表現得栩栩如生。在這幅作品中,廣闊的天際線上,遠處烏云滾滾,暴風雨逼近。近景是一片廣袤的草原,十幾個富有朝氣,也富有戰斗力的青年人,正在搭建帳篷。畫面充滿著活力與動感。
《天安門前》
孫滋溪 《天安門前》 布面油畫 155厘米×285厘米 1964年 中國美術館藏
孫滋溪創作于1964年的《天安門前》,著重刻畫了各行各業的普通群眾來到祖國“心臟”時的喜悅心情。畫家選取天安門前合影這一特定瞬間,巧妙地將工農兵和各族人民的代表融入其中,彰顯萬眾一心和團結向上的時代氣質。
單純明朗的中國式色塊,紅黃藍的鮮明對比,讓油畫中的建筑和人民散發出中式審美的和諧與生機。
《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
沈嘉蔚 《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布面油彩 1974年 189厘米×159厘米 龍美術館藏
1973年12月,在北大荒當農工并參加兵團美術班業余創作的沈嘉蔚與李斌等人到烏蘇里江畔采風,其間登上了邊防站的瞭望塔,于是沈嘉蔚形成了《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以下簡稱《站崗》)一畫的初步構思,并產生了很強烈的創作沖動。《站崗》一畫最大的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就在于它的透視關系,即同時存在仰視視角和俯視視角。
《站崗》一經展出,就紅遍大江南北,不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還被印制成各種印刷品大量刊發,在全國具有很大影響力,成為當時標志性的美術作品。
《父親》
羅中立 《父親》 布面油畫 1980年 216厘米×152厘米 中國美術館藏
《父親》是當代畫家羅中立于1980年創作完成的大幅畫布油畫,現收藏于中國美術館。
該畫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普通農民形象。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蕩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樸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質樸美和內在的高尚美。畫作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
《鋼水·汗水》
廣廷渤 《鋼水·汗水》 布面油畫 1981年 260厘米×168厘米 中國美術館藏
改革開放的春風使我國鋼鐵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這件作品如實地記錄了青年工人在熾熱的煉鋼爐前揮汗如雨、飲水解渴的勞動場面,著重刻畫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剛毅樸厚的性格特征。畫家采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刻畫形象,一絲不茍,精致入微,人物面頰上的汗珠歷歷可數。整幅畫面籠罩在暖色調中,雖然沒有直接描繪冶煉爐,但灼熱感似乎撲面而來。
《鋼水·汗水》完成于1981年。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鋼鐵冶煉企業的工作條件已經今非昔比,但作品的意義卻沒有過時,它仍在提醒人們,要繼續保持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長江萬里圖》(請逆時針旋轉手機屏幕觀看)
吳冠中 《長江萬里圖》 紙本油畫長卷 1973-1974年 22.5厘米×509厘米 中國民生銀行藏
《長江萬里圖》描繪了萬里長江沿途的壯麗云山、幽谷山村、城鄉屋宇、江上風帆等。它打破了油畫二維平面的創造范疇,以中國傳統的手卷形式展開內容,5米長卷將時間和空間融合于一,作品的敘事性和畫面的形式美感得到有效結合。此幅作品的構圖、用光、色彩、點線、意境處理,無處不透露著吳冠中對東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與消化后的獨立探索,不僅是吳冠中本人藝術生命中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油畫史上濃重的一筆。
《黃河》油畫長卷(請逆時針旋轉手機屏幕觀看)
王克舉 《黃河》油畫長卷(共101幅) 161.6米×2米 中國美術館藏
從黃河發源地星宿海到山東東營渤海入海口,從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從黃土地的溝壑到渤海之濱的莊稼濕地……畫家王克舉將黃河沿途的30多個景點用101個畫面串聯起來,形成高2米,總長161.6米的油畫長卷《黃河》。《黃河》是王克舉經過10多年醞釀,歷時4年創作,跨越8個省、自治區,行程超過4萬公里,沿著黃河的重要文化遺跡與自然景觀進行寫生而成,浪漫而生動地再現了黃河的壯美。
2016年至2019年,王克舉以寫生與創作相融合的方式完成了由101幅畫面組成的《黃河》油畫長卷。這件每幅畫面高2米,寬1.6米,總長度161.6米的畫卷,可謂王克舉油畫藝術生涯的集大成之作。2020年,王克舉將之無償捐贈給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收藏。(編輯 許柏成)